足癣
别名: 脚气
概 述
足癣(Tinea pedis)是由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等皮肤癣菌所引起的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俗称“脚气”。足癣的病变常发生在足趾间、足跟、足跖、足部侧缘等部位,出现水疱、脱屑等表现,并伴有一定瘙痒,病情较重者可出现糜烂、渗液并发细菌感染。足癣具有一定传染性,生活中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皮肤癣菌的情况,则有可能发生足癣。
症状表现
不同类型的足癣临床表现各有差异,主观症状也因人而异,比较常见的症状包括:
1.皮肤角化鳞屑、脱皮增多,干燥开裂;
2.局部皮肤起水疱或出现趾间浸渍、糜烂、渗液;
3.伴有瘙痒,伴有局部细菌感染患者还可伴有烧灼、疼痛感。
检查诊断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或培养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案
一般情况下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遵从医嘱、坚持足疗程治疗对治疗效果很重要,疗程一般1~2月;当足癣皮疹面积较大、局部治疗疗效欠佳时,可考虑口服药物治疗。
局部治疗
足癣的局部治疗以外用含抗真菌药物的软膏为主,还有其他不同剂型。用药的总原则是:根据足癣类型选择不同的剂型或联合方案。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包括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等。根据不同的药物,可每日1~2 次外用,一般疗程为4周左右。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包括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由于该类药物在体外对皮肤癣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每日1~2次外用,一般疗程2~4 周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其他抗真菌药物
包括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每日1~2次外用,一般疗程为4周左右。
角质剥脱剂
包括水杨酸等,这类药物可联合抗真菌药物用于鳞屑角化型足癣患者,因刺激性较强对于水疱型和糜烂型足癣患者不宜使用。
系统治疗
对于那些皮疹面积较大、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反复复发、不愿局部治疗及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建议进行系统抗真菌治疗。
目前足癣治疗常用的系统用药以口服药物为主,这些药物须在皮肤科医生指导应用。
常用口服药为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伊曲康唑一般建议成人每天200~400 mg,疗程因足癣类型有所差异:水疱型和间擦糜烂型为1~2 周,鳞屑角化型为2~4 周。特比萘芬一般建议成人每天250 mg,疗程同伊曲康唑。
联合治疗
对于单独局部外用治疗疗效不佳的鳞屑角化型足癣及皮损泛发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一种外用药物联合一种口服药物使用。在药物的选择中可选用抗真菌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种外用药物,如咪唑类联合丙烯胺类药物等。
预防预后
足癣易出现复发,如果及早就诊并进行规范治疗,配合医嘱并调整生活习惯,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对于合并其他免疫受损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其应到相关科室得到合适及时的治疗。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1.重视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鞋袜、拖鞋、毛巾和浴盆日常生活物品;
2.在公共浴池、健身房等公共卫生场所中应自备拖鞋、避免共用,尽量不要裸足行走;
3.穿透气性好的鞋袜,有条件时应勤换洗鞋袜,充分保持鞋袜、足部清洁干燥;
4.避免足部长时间浸水,要勤洗脚,洗后应及时擦干趾间,足部出汗较多时可局部使用抑汗剂,局部用硝酸咪康唑散等,既吸汗又抗真菌。
5.治疗过程中要服从医嘱,足量、足疗程治疗,同时还要积极治疗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特别是趾甲真菌病);
6.家庭成员、宠物的癣病也需得到及时充分治疗,减少传播风险。